审计40周年丨党领导的审计事业历程及历史经验
  • 信息来源: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 发布日期:2023-12-19 10:30
  • 浏览次数:

1982年,随着国家审计机构重新建立,我国的审计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掀开崭新的一页,审计机关的设置、职能等要素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得到了明确。遵循这一根本大法的授权,审计机关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不断在实践中尝试和探索,逐步拓展审计监督的作用空间,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职能定位。1994年,《审计法》及后续政策文件的颁布实施,为审计职能发挥提供了更坚实的法律保障。财政支出渐而成为审计工作的重点,国家预算执行情况,即“监督财政”被纳入审计部门工作视野。审计职能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推动了国家审计制度层面的规范化发展。自1996年起,每年年中举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都需要听取和审议国务院的审计工作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审计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计被明确为是推动国家治理获得成功的基石、国家治理现代化快速实现的重要着力点。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2017年十九大会议提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2018年3月,十九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强调,未来要持续深化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全方位领导,构建具备高度统一集中性、高效权威性和全面覆盖的审计监督体系,以充分发挥审计职能效用。同时,文件还提出正式建立隶属于中央的专门审计委员会,作为党中央相关决策议事协调机构。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上明确指出: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中央确立的一系列政策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审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为国家审计改革走向全面深化提供了重要推动。回顾过去的审计工作不难发现,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提升方面已经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一个与我国国情相匹配的国家审计监督体系将更趋完善,未来的国家审计体制将具备规范化、法制化、系统化的特征。

四十年来党领导下的波澜壮阔的审计事业历史进程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历史经验,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些经验的正确性和指导性。

其一,审计工作必须始终将服务于党和国家建设发展大局作为中心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经济建设成为全党的工作重心,审计机关的审计职能内容也不断充实完善。1994年《审计法》公布是又一重要历史节点,随着“财政监督”发展为“监督财政”,审计工作的定位发生了关键性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审计持续提升服务发展大局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审计制度不仅体现出若干新时代特征,而且较之前更加关注宏观发展战略全局,在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和廉政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二,审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既是建立和完善审计制度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增强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必由之路。必须看到,审计机构或审计体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都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尤其是最近四十年来,包括审计监督制度和各级审计机关的建立、审计监督权的独立行使等在内的各项审计事业的开展无不以党的领导作为前提和保障。十三大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有针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和审计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保证了我国审计工作在法制化和制度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中央审计委员会成立后,未来的审计事业将接受党的更为直接的指导,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国家审计事业必将形成更为独立和权威的局面。

其三,审计事业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坚持在发展中创新。我国审计机关自1983年设立以来,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围绕党和国家根本事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也是四十年来审计事业能够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审计工作既要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审计法》中所规定的依法独立审计目标单位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的意图;另一方面还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推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项目。举例而言,党的二十大从十二个方面拟定了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性规划,而国家利益、公共资金以及公共权力贯穿于规划之中,审计机关基于自身职责,有必要及时跟进,将十二个方面的履行情况纳入检查范围。更重要的是,在着力发现问题的同时,尤须注重推动整改,以不断创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贡献审计力量。(朱鸿翔、张军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